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我對于照片的點評。
我經常會說:「線條」、「色彩」、「光影」等字眼。
這些,是拍攝手法,是抽象的。一張照片,拍攝手法用得越多,越突出,畫面越精彩。
但是,像「車」、「人」、「物」等實體。
這些,是拍攝素材,是具像的。一張照片,實物用得越多,越復雜,畫面就越亂。
好多人只知道,拍照時「畫面要豐富!」才好。
但壓根沒搞懂,手法和元素的區別。
所以,請記住:
抽象的拍攝手法,可以豐富,但畫面的記錄對象,一定要簡潔。
1
@書妍
《欣賞》
華為p30 pro 無後期
這張照片,乍一看很暗淡,然而,但凡你有點攝影審美,也能看出,它是一張非常有「潛質」的「好照片」。
之所以打了雙引號,主要是照片出現了幾個問題:
第一,就是曝光不足。我說過:只要不過曝,亮一點的照片絕對比暗一些的照片更吸引人。
第二,是線條有一些偏斜,加上人也是偏斜,樹也是偏斜,導致畫面左傾,不穩定。
第三,是右上角的樹木,顯得過于厚重。
解決辦法:
如果是我來拍,照片的重點只需要表達三個元素,第一,線條感,第二,簡潔感,第三,一個人與多幅畫的對比感。
因此,我會用三步後期來處理:
第一,用snpaseed的「視角」工具來拉正傾斜的線條與物體。
第二,用snapseed的「修復」工具去除多餘的樹木。
第三,用snapseed的「蒙版」工具製作出黑白套彩色的效果,人物突出了,畫也突出了。
這樣,我想表達的三個元素,就都表達出來了。
2
@健康
這是散步時,看到孩子的媽媽給孩子買了一個氣球,讓孩子拿好繩子別讓氣球飛了,看到這溫馨的場面就抓拍下來了,拍完看片子裏元素太多有些亂,就把背景變成黑白的了,不知這樣行不行,碰到類似的場景該如何構圖,讓畫面能簡潔些,望老師給指導一下,謝謝!
這張照片,看得出來,拍攝者很糾結。
一張用了濃烈的手法,後期出復古的膠片色彩。
一張用了黑白套彩色,突出人物的存在。
一張用了純黑白,來讓畫面變得簡潔。
應該說,把後期能試的,都試了,但照片大家也看到了,還是不太行。
為啥?
「亂」!
背景亂,顏色亂,角度亂,畫面裏有太多的顏色,太多的細節。
小孩子的眼神抓拍得特別到位,但是奈何周圍的環境也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對其產生干擾。
所以,任憑怎麽後期,都沒法治。
解決辦法:
如果是我來拍,其實,有些東西,真的不能強求。
比如,這張照片,當時我也是看到聖誕樹下牽引氣球的人,覺得值得拍。但是,無論如何調整角度,照片都一般。
所以,我就放棄了這個角度,轉而拍攝其中的一個氣球,讓氣球和聖誕裝飾結合在一起,呈現一種擬人感。
畫面構圖也幹凈,故事性也有了。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如果你覺得這對母子和氣球,有值得拍的地方,但是,環境又無法讓你塑造出一幅幹凈簡潔的照片,
那麽,不妨等一等,看一看,換一個角度,比如,可以等他們走開,步入一個更簡潔的環境中,再拍。
或者,索性不拍人,而是拍攝氣球和環境的某一個有趣的結合瞬間。
總之,只要眼中有美,任何場景都能拍出美,不用執著于某一個場景,
真的,強扭的瓜不甜。
3
@Jie
第三次核酸檢測
這張照片,看起來就是核酸現場的一個普通記錄,
但其實,還是暗藏著亮點的。
可以看到,畫面中,醫護人員都在暖光的一側,而他們的前方,則相對昏暗。
一暖一冷、一明一暗的對比:這不就正好就可以隱喻,在疫情之下,醫護工作者就是黑暗中的那盞明燈嗎?
但是,從結果來看,暗處不夠暗,裏面細節過多,比如左邊坐著的紅衣誌願者,右側的藍色帳篷,還有前方零散的人群,都讓照片看起來不簡潔。
解決辦法:
如果是我來拍,使用snapseed的局部工具,把暗部的細節都降下來,讓明暗的對比更強烈。
然後,用裁切,將左側坐著的紅衣誌願者剪裁掉,這樣,照片看起來就幹凈、對稱多了。
那種「直面黑暗的勇氣」的畫面感,也出來了。
4
@,
這張照片,明眼人直接就能看出,照片拍得是對比。
中間一條對角線將畫面一分為二,上面的水泥森林,下面是成片樹林,再在樹林裏點綴上一座亭子。
這個構圖不能說百分百完美,但也至少有90分了。
只有一點瑕疵:
亭子作為照片的重點,卻有不少干擾物圍繞在它的周圍,
比如高塔,比如彩花,比如裸土。
解決辦法:
如果是我來拍,將這幾個元素都塗抹掉,
你會發現,立竿見影,照片變得幹凈了。
再稍微提亮一點,飽和度增加一些,
照片會更好看的。
5
@戴茜
《公園一景》
尼康 D7000;後期:snapseed
老師您好!學著用相機拍攝,覺得挺好玩的,這張自己很喜歡,希望得到老師點評!
這張照片,看起來很像我拍的一張照片:
光線、色彩、倒影構圖都很像,亮點在于秋日絢爛的色彩,在倒影映襯之下,就像一幅油畫作品。
但兩者的區別則在于:前景。
我的這張照片,用了一些前景,零零散散點綴在畫面四周,交代出了秋天的背景。
而本張照片,前景則是上側的樹幹,對于畫面整體,既無點綴美化的作用,也沒交代背景的作用。
相反,它的存在還讓照片上半部分顯得壓抑與擁擠。
解決辦法:
如果是我來拍,如果想加入前景,不妨可以挪一下位置,只拍攝右側比較纖細的樹枝,略微點綴就好。
6
@fang
《不滅的煙火氣》
街拍。上海高大上的「外灘源」,沿街都是掛著銅牌的歷史保護建築,多已變身時尚之地。__偶然發現這個柵欄門內還保留著濃濃的煙火氣:古舊的鏤空木樓梯已泛白;斑駁脫落的墻面,掛著最新的宣傳板和防疫資訊;中間還嵌著外灘源的logo。昏黃的燈泡與保安攝像頭做伴;老式腳踏車和新式電動車各立左右。強烈對比反差。顯然這裏依然是老住戶的家。照片是用蘋果12拍的,未修,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淩亂」,不知妥否?期待老師評價指導
這張照片,從拍攝者的解讀來看,很用心,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
但是,如果大家留意《佳作推薦》裏面的照片就會發現。
一張照片,最好只有一個主題,而一個主題,最多只需要一到兩個主體來作為輔證。
而這張照片,又是車、又是墻、又是攝像頭,又是燈泡。
拍入的元素太多,且相互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照片就會給人很亂的感覺。
解決辦法:
如果是我來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我對于照片的點評,經常會說,線條、色彩、光影等字眼。
這些,是拍攝手法,是抽象的,一張照片,拍攝手法用得越多,越突出,畫面越精彩。
但是,比如車、墻、攝像頭、燈泡、宣傳板等等,都是具像的,是實物,一張照片,如果同時表達這麽多東西,用得越多,畫面就越亂。
說回這張照片,我可能會從老舊樓梯入手拍攝線條,也可能會從老舊燈泡入手拍攝光影,
反正一定會有一個側重點,而不是像現在,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麽都拍了,又什麽都沒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