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車作為我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之所以購買汽車,第一是為了方便生活,第二也希望它能夠充分使用,這樣才算物有所值。
但是,由于不同人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各不相同,每個車主的使用頻率也存在明顯差異。那麼,作為車主的我們,到底應該讓汽車每年跑多少公里才算正常呢?本文將圍繞這個問題,分享老司機多年的使用心得。
除了少部分富裕人群會購買汽車來彰顯地位之外,大多數人買車還是出于日常通勤的實際需要。尤其是住在城市郊區和遠離公共交通的上班族,更是迫切需要一輛自用車。畢竟,上下班的時間是很寶貴的,開車能顯著減少在路上的時間。
不過,購買一輛汽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投資。車貸和保險的開支也讓不少人倍感經濟壓力。所以,作為車主的我們都希望購買的車輛能夠得到充分且經常性的使用,這樣投入成本才能得到合理的回報,買車的決定也才真正物有所值。
汽車使用情況劃分
根據老司機多年的實踐經驗,一年行駛1萬公里可以認為是正常的使用頻率。
這相當于每天27公里,對于通勤代步來說是非常合理的數值。
當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會導致年行駛里程較高。比如,職業需要常年在外奔波的人,一年行駛2萬公里以上也屬于正常。此外,家住偏遠地區的人或經常外出旅游的人,行駛里程也會比一般人高一些。
車輛充分利用的標準
那麼,作為車主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車輛的使用頻率是否合格呢?根據老司機的經驗判斷,一年行駛8000公里到2萬公里都可以認為屬于充分利用的范圍。
這意味著,如果您上下班五天每天來回需要開20公里,加上周末外出活動的里程,一年下來總行駛里程理應在1萬公里以上。若是常年外出公干的人,2萬公里也屬于合理的使用范圍。
相反,如果一年只開了幾千公里的車,無疑就是在浪費。
這種情況下是時間和成本的雙重損失。一方面車輛閑置時間長,零部件容易老化損壞;另一方面保險和攤銷成本的開支卻并沒有因此而減少。
易損部件的重要性
汽車包含許多易損部件,尤其輪胎和剎車片的磨損情況,直接關系到行車的安全性。這兩個部件如果過度磨損,會嚴重影響制動和轉向性能。對此,老司機們有句話「車不開壞,放壞的」,正是這個意思。
我有一個朋友平時開車很少,但是喜歡兜風。有一年他只開了3000公里,但是車子在高速路上剎車失靈,險些出事。原因就是剎車片和輪胎都沒有得到及時更換,嚴重超過了安全使用壽命。
所以,作為車主一定要重視這些易耗零部件的使用狀況。即便年開里程不高,也要定期檢查它們的磨損情況,并在超過標準后及時更換。
切不可因為車輛使用頻率低就大意地忽略了。
6. 總結和建議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私家車如果一年里程達到8000-20000公里,可以認為是合理的使用頻率;若一年只開幾千公里卻購置了私家車,無疑是對成本的極大浪費。
我的建議是:購置了汽車就要充分利用它,經常開車代步,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此外,也要重視易損零部件(尤其是剎車和輪胎)的狀態,及時更換有利于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