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車作為我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之所以購買汽車,第一是為了方便生活,第二也希望它能夠充分使用,這樣才算物有所值。
但是,由于不同人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各不相同,每個車主的使用頻率也存在明顯差異。那麼,作為車主的我們,到底應該讓汽車每年跑多少公里才算正常呢?本文將圍繞這個問題,分享老司機多年的使用心得。
除了少部分富裕人群會購買汽車來彰顯地位之外,大多數人買車還是出于日常通勤的實際需要。尤其是住在城市郊區和遠離公共交通的上班族,更是迫切需要一輛自用車。畢竟,上下班的時間是很寶貴的,開車能顯著減少在路上的時間。
不過,購買一輛汽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投資。車貸和保險的開支也讓不少人倍感經濟壓力。所以,作為車主的我們都希望購買的車輛能夠得到充分且經常性的使用,這樣投入成本才能得到合理的回報,買車的決定也才真正物有所值。
汽車使用情況劃分
根據老司機多年的實踐經驗,一年行駛1萬公里可以認為是正常的使用頻率。這相當于每天27公里,對于通勤代步來說是非常合理的數值。
當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會導致年行駛里程較高。比如,職業需要常年在外奔波的人,一年行駛2萬公里以上也屬于正常。此外,家住偏遠地區的人或經常外出旅游的人,行駛里程也會比一般人高一些。
車輛充分利用的標準
那麼,作為車主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車輛的使用頻率是否合格呢?根據老司機的經驗判斷,一年行駛8000公里到2萬公里都可以認為屬于充分利用的范圍。
這意味著,如果您上下班五天每天來回需要開20公里,加上周末外出活動的里程,一年下來總行駛里程理應在1萬公里以上。若是常年外出公干的人,2萬公里也屬于合理的使用范圍。
相反,如果一年只開了幾千公里的車,無疑就是在浪費。這種情況下是時間和成本的雙重損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